
2025人工智能+VS互联网
十余年间,两次以“+”为标志的科技战略先后走进公众视野,深刻影响着产业发展与市场走向。2015年的“互联网+”与2024年以来的“人工智能+”,虽依托不同技术底座,却有着相似的政策推动逻辑,也在资本市场呈现出独特的演绎轨迹。
2015年3月,“互联网+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这一战略的落地并非偶然。早在2014年,政府会议就多次提及促进互联网与相关行业融合,催生新业态。而在战略定位确立后,政策密集出台形成强大推力:从推进云计算与物联网融合应用,到规范互联网广告活动,从支持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发展,到推动“互联网+医疗”“互联网+教育”落地,一系列政策构建起清晰的产业融合路径,最终还被纳入“十三五”规划,奠定了其长期战略地位。
政策东风下,资本市场迅速响应。2015年3月至6月中旬,以计算机、通信、电子为代表的TMT板块成为市场焦点,不仅整体跑赢大盘,部分细分领域涨幅显著。若将视野扩展到更广泛的受益行业,可分为“互联网+”基础设施端与应用赋能端两大类别,其中应用赋能端表现更为突出。
从行情节奏看,这场浪潮呈现出清晰的递进特征。初期,与“互联网+”逻辑最直接相关的软件开发等板块率先领涨,成为市场焦点;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和增量资金涌入,行情逐渐扩散,游戏、通信服务等领域开始补涨;到了后期,硬件基础设施如通信设备、电子零件,以及此前滞涨的广告营销、影视院线等应用端也加入上涨行列,形成全面普涨格局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的市场环境为行情演绎提供了特殊土壤。2015年上半年,市场流动性充裕,两融资金、机构资金与个人新开户数均大幅增长,使得行业涨幅与估值水平、筹码结构的关联度降低。即便部分板块前期估值已处于高位,仍能凭借政策红利与资金推动持续走强。而从具体行业表现看,互联网金融、物流、教育等商业化程度高、落地速度快的应用领域,成为这场浪潮中最耀眼的明星。
时间来到2024年,“人工智能+”接过科技战略的接力棒。当年3月,这一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明确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等目标。随后一年间,政策密度与深度不断提升:从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体系,到释放其在医疗、交通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潜力,再到部署中央企业“AI+”专项行动,政策表述从“开展”逐步升级为“深入实施”。2025年7月,国常会审议通过相关行动意见,标志着“人工智能+”进入政策密集落地期。
与“互联网+”不同,“人工智能+”的市场表现呈现出“硬件领跑”的特点。2024年3月至2025年7月,通信、电子等硬件相关板块涨幅居前,其中海外算力方向的元件、通信设备表现尤为突出,国产算力相关的半导体也紧随其后。这背后,既得益于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爆发,也与相关领域较低的估值基础和业绩增长支撑密切相关。
相比之下,“人工智能+”应用端则显得相对滞涨。软件开发、游戏、影视院线等领域涨幅落后于硬件端,但其潜力已逐渐显现。从资金布局看,2025年二季度,应用端的基金仓位绝对值与持仓分位普遍较低,交易拥挤度不高,为后续发展预留了空间。
值得关注的是,“人工智能+”的赋能范围正在不断扩大。除了TMT领域内部的硬件与应用分化,机器人、智能驾驶、创新药、金融科技等跨行业领域,也开始显现出被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的迹象,成为市场关注的新方向。
纵览“互联网+”与“人工智能+”,两者均以政策为重要推动力,且都经历了从战略提出到政策密集落地的过程,体现了科技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连贯性。同时,资本市场对政策信号的反应迅速,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方向始终是资金追逐的核心。
但差异同样明显。“互联网+”更侧重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浅层连接,应用端因落地快、商业模式清晰而率先爆发;“人工智能+”则依托深度学习、大模型等底层技术,对产业的改造更深入,硬件基础设施因技术迭代快、需求迫切而先行表现。此外,市场环境的不同也影响了行情特征:“互联网+”时期的流动性充裕推动普涨,而“人工智能+”阶段的市场更关注估值与业绩的匹配,结构性特征更显著。
从“互联网+”到“人工智能+”,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。随着“人工智能+”政策的持续落地,应用端的潜力释放与跨行业赋能的深化,或许将成为下一段市场叙事的核心,续写科技浪潮与产业变革的新篇章。
输入店铺信息,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
*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,请放心填写